在高考文学鉴赏的考查中,对表达技巧的要求是一贯而明确的。在诗歌鉴赏题中,94、95年的试题,由于只有一道题目,所以前两项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后两项考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95年以后的试题,一般是前一题考查诗歌内容,后一题考查表达技巧;在现代文阅读题中,也多次涉及该项内容。可见,在高考文学鉴赏的考查中,表达技巧一直是受到重视的。而在表达技巧中,除语言技巧外,主要是考查表现手法。然而,由于教材并没有对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作系统介绍,平时的一些资料也只是进行过零敲碎打的解说,所以,许多同学对此感到很茫然,不知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有何区别,在复习时存在混乱现象。若我们能对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作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分类分析,将有助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手法形式多样,不一而足,正是由于使用了大量的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内涵才得以大大丰富,表现力才得以大大提高,其艺术魅力也才得以经久不衰。下面对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作一些简要分析,以帮助同学们把握作品的表达技巧。
(一)抑扬结合:“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例:
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罗隐《金钱花》)
前两句极写金钱花名字起得好,楚楚动人,可亲可爱,此为扬;后两句出语冷隽,欲擒故纵,戳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此为抑。越是渲染金钱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揭露剥削者的本质,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诗的主旨。又如: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王诗景色清新明丽,轻尘不飞,远离友人应是心情轻松畅快;杨柳叶绿,生机一片,友人的情绪也该亢奋激昂,精神饱满。可是,景虽好,无奈友人将是他乡之客,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先扬后抑,景衬伤感。高诗景色雄浑悲怆,灰黯昏黄,雪飘雁飞,真让人痛绝肝肠。但诗人看着友人将远离自己,想到的却是更多的“知音邑者要识君”,心胸开阔,气势豪放,给人以力量和鼓舞。先抑后扬,景衬豪情。
(二)点面结合:“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