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00字。原形阅读理论指导下的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应试对策
作者:杨 晔
在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部分分值高,灵活性大,是不容忽视又极难把握的一块。这一块内容的考查,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在高考中的具体体现。从工具性出发,试题注重实践性,考的是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人文性出发,试题涉及面广泛,考的是学生深入领会并挖掘蕴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的能力。学生在做题时,要过几关:第一关,阅读并理解原文思想情感,触摸作者的文思;第二关,揣摩出题者的思路,考虑问题的问法与答题方向;第三关,筛选、整合相关信息,进行适当阐发,迎合答案的格式和阅卷者的思路。
原形阅读理论所揭示的阅读思维规律,可以指导我们在阅读应试训练中进行有序的训练以提高实战成绩。我们把语文阅读中先触摸作者文思,然后跳出作者文思,由阅读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文章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作观察、思考的阅读,叫做“超原形阅读”。学生顺着作者文思通读文章时,直觉文章语言文字的表面意义,其理解是浅层的;当他们进行超原形阅读,凭借课外知识和经验的参照系观察和思考文章某些局部后,就对这些局部达成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这就需要把课外知识参照系加入到读文思维活动中,并与文章局部恰当地建立起联系。
这些阅读思维规律同样体现在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
我们比较了2005年全国卷现代文《一日的春光》阅读试题和2006年江苏卷现代文《一幅烟雨牛鹭图》阅读试题在出题思路上的异同,对我们以原形阅读理论指导复习应试策略颇有启发。
先看异。全国卷的出题者侧重于揣摩“作者”的文思,几个问题都离不开“作者”二字,如“‘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海棠花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江苏卷的出题者在揣摩作者文思的基础上,加入了更能显示应试者鉴赏眼光的略带自由度的一些细节,如“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可以说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再看同。两篇文章的阅读理解题都采用了主观表述题,都扣住字、词、句、段、章等环节进行考查,小到对一个词在文中的词义的理解,大到对几个文段乃至全篇的修辞手法、行文思路、思想情感的鉴赏和感悟,可以说是紧扣文本,小中见大,基础性和人文性兼顾。这样的出题思路,正与“原形阅读理论”所表述的中学生阅读思维规律相吻合。
针对这样的特点,我们认为在高三阅读训练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基础语感,并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经验的参照系。
一、 夯实基础,进一步强化字词训练
语文素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有一些切实可行的抓手;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载体,从文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