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0100字。高三语文试卷(第五册)
第Ⅰ卷(选择题 共27分)
一、(27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牛何之 ②王请度之 ③舆薪之不见
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⑤然后驱而之善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⑤/②⑥/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⑥/②④/③/⑤ D.①②/③⑥/④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句是( )
A.剑阁峥嵘而崔嵬 B.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C.之祭者乞其余 D.莅中国而抚四夷
3.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莫之能御也 ②百姓之不见保 ③暴见于王 ④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⑤惟奕秋之为听 ⑥王语暴以好乐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 ⑧何由知吾可也?
⑨是乃仁术也 ⑩臣未之闻也
A.①⑩/②③/④/⑤⑧⑨/⑥⑦ B.①⑤⑧⑩/②③/④⑨/⑥⑦
C.①②⑨/③⑥⑦/④⑧⑩/⑤ D.①⑤⑩/②③/④⑧⑨/⑥⑦
4A.下列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危士臣 ②是罔民也 ③朝秦楚 ④推恩足以保四海 ⑤孰能一之
⑥独乐乐 ⑦轻暖不足于体 ⑧以一服八 ⑨使人听此凋朱颜 ⑩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A.①④⑦⑨∕②⑤⑥∕③⑧∕⑩ B.①③④∕②∕⑤∕⑥⑧⑨∕⑦⑩
C.①③⑩∕②⑦∕⑥⑧⑨∕④∕⑤ D.①③④⑧⑨∕②⑥∕⑤∕⑦⑩
4B.下列加点字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危士臣 ②是罔民也 ③朝秦楚 ④推恩足以保四海 ⑤孰能一之
⑥独乐乐 ⑦轻暖不足于体 ⑧以一服八 ⑨使人听此凋朱颜 ⑩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A.①④⑦⑨∕②⑤⑥∕③⑧∕⑩ B.①③④∕②∕⑤∕⑥⑧⑨∕⑦⑩
C.①③⑩∕②⑦∕⑥⑧⑨∕④∕⑤ D.①③④⑧⑨∕②⑥∕⑤∕⑦⑩
5.对《将进酒》诗句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都用了夸张手法,前者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后者是空间范畴的夸张。
B.“人生得意须尽欢”——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但这只不过是表面之语,因为作者并没有得意,有的只是失望与愤慨。
C.“天生我材必有用”——表现出诗人的自信,也流露出他深藏于内心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人生观。
D.“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诗人提议典裘当马,以换美酒,快人快语,似乎自己不是被朋友招饮的客人,反倒成了主人。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语。
6.阅读下面两段话,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节选自《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A.《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仙境是去现实之“粗”,存意蕴之“精”;“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更精确地表现诗的主旨。
B.在诗歌中,“全”“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具体实象、实事、实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眼前所见赤壁险峻的形势。
C.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眼前“雕栏玉砌”还在,而“朱颜”已改,真实再现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是实写。
D.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