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370个字。
《那树》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畅地诵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资料下载 ]
1.作者介绍
王鼎钧,台湾散文家。山东临沂人,1927年生。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从1951年起,开始从事广播剧创作,同时为各报撰写杂文专栏,并从事舞台剧和小说创作。同时也开始撰写探讨小说技巧的理论文章。抵台初,从事文学创作,1953年至1954年间,在台湾“文艺协会”主办之“小说研究班”,从事小说创作之研究,并开始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之工作。从1950年开始,在台湾广播公司管理资料,后来担任编审和节目的制作,直至1975年退休。除此之外,他曾于1963年至1966年,担任《联合报》“人间”副刊主编,并担任过幼狮公司期刊部的总编辑。后任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高级研究员,担任编写美国儿童阅读中文之教材。
王鼎钧的创作内容很广,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小说批评等等。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大林出版社).《人生观察》(1965年1月,文星书店).《长短调》(1965年9月,文星书店).《世事与棋》(1969年10月,惊声文物公司).《情人眼》(1970年12月,大林书店).《碎玻璃》(九歌出版社).《灵感》(九歌出版社),小说《单身汉的体温》(1970年3月,大林出版社).《透视》(大江出版社).《王鼎钧自选集》(1975年,黎明文化事业公司).《钟》(1980年,尔雅出版社)。
2.时代背景
六十年代,台湾社会进一步工商化,经济飞速发展,西方文艺思潮蜂拥而至,散文界受现代主义的影响加深,一批作家开始打破“五四”后形成的朱自清式的散文格局,而较多地接受和吸收西方现代文学技巧,出现了不少新鲜作品,诸如象征.意象.感觉.意识流.时空颠倒与跳跃等现代手法得到广泛的运用。工业文明血腥地征服了农业文明,也昭示着时代潮流对一切传统事物的冲击是不可逆转的,因而创作了咏物寄意的散文名篇——《那树》。
王鼎钧的散文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识。代表性作品《那树》运用小说的笔法,写一棵茂盛的老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的困苦挣扎,最后仍不免被砍伐命运的故事。老树坚韧倔强的形象和最终逃不脱悲剧的命运给人留下深刻的反思,它形象地表现了台湾工商社会在畸形发展中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即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遭受到冲击和毁灭性破坏。王鼎钧的散文坚持了为人生的主张,揭露了现实的种种流弊,从中可窥见作者对古老文明和文化传统的深沉情感和深切忧思。他的散文文笔简炼,神情俱肖,文理清晰,自成一体。读者能在阅读中自然进入特定情景和氛围,产生深沉的思考。
3.名家品评
本文通篇用拟人化的手法,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是这篇作品较成功的特点。这悲剧感正是作者通过“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的老树的最后遭遇,象征性地向人们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那使人与自然距离愈来愈远的科学技术,正在以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同步速度,剥离着人类生活的最后一层诗意。尽管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