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00字。
三棵树
苏童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 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 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教学重点:
1、"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 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 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上学期学了史铁生的《合欢树》,那一棵院子里的合欢树记录了作者与母亲之间的点点滴滴,象征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也成了儿子对母亲的最好回忆。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还是与树有关,从这篇课文里我们又能读出一些关于树的什么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
苏童(1963---),江苏苏州人。原名童中贵,当代作家。曾以他那些“大胆的充满奇思异想”的“先锋派”小说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崭露头角,如《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等;更以展示已退出历史舞台的旧式“妇女生活”的系列小说而名闻遐迩,如后来被张艺谋等导演先后改编成电影的《妻妾成群》(电影改名《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粉》等。凭后一类小说,苏童成为90年代“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二)朗读文章,把握大意,并思考:
1、三棵树在文中究竟指什么?
明确: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
明确: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明确:苦楝树——幼小无依
枇杷树——含蓄深沉
石榴树——热烈奔放
讲述"鸟儿、孩子"。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4、  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
明确: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小结:作者抒写的正是本人伴随着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的一段真切感人的心路历程,期间也贯穿着作者从童年到成人的成长过程。
(三)情感把握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明确:怅惘(思树而不得)——无奈自责(种树却失树)——悲伤、隐痛与缺憾(依然没有属于自己的树)——快乐与欣喜(得到了两棵树)——哀伤与缅怀(失去了得到的那两棵树)
补充:看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是苦楝树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天灾毁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提示:不难感受到生存无依的惶惑与无奈,在困境和灾难中,力图生存无以自救的抗争与无奈。
后来我拥有了两棵果树,但是七年之后,“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了单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