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30字。
《三棵树》教案
【学习目的】
(一) 通过学习,体会作者苏童寄寓文中的深重的忧患意识。
(二) 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
(一)“三棵树”为什么在作者心目中占有那么重要的地位
(二)“三棵树”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
(一)作者借“树”究竟要表达什么
(二)作者为什么对“苦楝树苗”念念不忘
【学习过程】
一、本文内容理解有难度,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并把自己对课文中不懂的地方写出来,形成问题,交给老师。两个班共96人,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问题比较集中:
1.为什么“树”在作者心中那么重要?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62人)
2.作者写苦楝树苗究竟有何用意?(9人)
3.文章为什么要用“上海----三棵树”开篇?结尾有再次出现的必要吗?(17人)
二、以上面三个问题为线索,构思整篇课文的教与学。
(一)让学生认真阅读文章,梳理作者行文中的感情起伏。见上图(幻灯片)。
幻灯片演示说明:根据文章的叙述,感受作者在不同年龄段的幸福指数,利用学生熟悉的图表形式直观反映作者的感情起伏。在屏幕上打出以“年龄”为横坐标,以“幸福指数”为纵坐标的坐标系。
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情节不断发展——“思树—种树—丧树—得树—丧树”。
以动画的方式演示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感情的起伏。
最后,因势利导问学生作者感情起伏的本原是什么?——树。在坐标的背后出现一个大大的“树”字,并不停地旋转,以更加强烈地撞击学生的视觉。
(二)在此基础上问学生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树”在作者心中那么重要?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在学生思考讨论前,播放一段精心制作的环保短片: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知识储备边看边思索:“树”在自己生活乃至生命中的位置。
短片由一些以“树”为主体的画面组成:由小到大,由单棵到成列,由荒凉到繁华,由乡村到城市,由枝叶到果实。全长45秒。
看完短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第一个问题。
讨论小结:文中的“三棵树”,即夭折的苦楝树苗,繁茂热烈的石榴树,含蓄深沉的枇杷树,构成了作者人生经历的三个重要环节,是作者生命与情感的寄托和外化。文中的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