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30个字。
把 根 留 住
——也谈一堂好语文课的根本标准
海安县海安镇隆政初中 胡国林
贵刊(《语文教学之友》) 2005年第9期上刊发了山东严承柱老师的《流程畅 有亮点——堂好语文课的两个根本标准》一文。在严老师看来,评价语文课的标准越来越多,现有多达十几条,这么多的标准中,而最根本的又是两条:流程畅和有亮点。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现提出来与严老师商榷。
一、关于“流程畅”。在严老师看来,“无论怎样讲,一堂成功的课总应该像大河一样,, 不应该出现吭吭哧哧、疙疙瘩瘩,这种课真是无聊极了,艰难极了。”笔者认为,课堂不是教堂,而是学堂,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告诉和接受,而是交流、对话、合作探究的过程。上课不同于表演,上课也不是表演。表演中,导演和演员为了求得表演的理想效果——“哗哗直下”的顺畅状态,少不了一遍又一遍的“彩排”,而课堂则不然,它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原生态、不确定性和不可重复性。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性,使得我们的课堂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必须突破‘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这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不一定是顺利的,有时乃至是曲折的、艰难的,也正是这种过程才能让人感受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无比精彩。这种过程,有观念的分歧、心灵的碰撞、思想的激荡,出现“吭吭哧哧、疙疙瘩瘩”的现象是难免的,怎么可能出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境界呢?
严老师还认为,不论文字有多长,不论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或其他体裁的文章,都可讲得“哗哗直下”。对此,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书是教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引导并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巧能力。”遵照此原则,教师应尽可能地抑制自己的表演欲,把课堂的舞台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听、说、读、写的技巧能力。比如,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和练习的时间,不要因为教师的讲解而克扣学生的时间,教师应精讲,组织学生精练,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怎么能讲得“哗哗直下”呢? 我们教师不要重蹈“满堂灌”的覆辙,“满堂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同仁都有共识,部分教师之所以满堂灌,一讲到底,主要原因还是不相信学生能力,害怕放手让学生表演耽搁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须知,教学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