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一、序言
二、目标明确,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简而言之,能够听说读写中国话。
三、讲究科学:
1、科学的教学理论,也要有科学的理解;
2、科学的教材设置,也要有科学的补充和扬弃;
3、科学的课堂模式,也需要科学的探索、发展和完善;
4、科学的考查方式,也需要科学的胆略和气量
四、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为人师表。
正文:
怎样上好语文课?这是我上过、听过、见过许多语文课之后,仍然觉得大有学问的一个问题。初中语文教师,每天都要至少给学生上一节语文课,不解决这个问题,岂止是误人子弟,鲁迅先生泉下有知,一定会和许多有识之士一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就是那些自我感觉良好,大家评价很高的语文教师,也应该不断的探索这个问题,扪心自问,课上好了吗?有没有学生在45分钟中备受煎熬?有没有不良的影响及后果?
语文教学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现在,重理轻文之风又起,语文课堂效果更是不容乐观,从“救救孩子”的角度,我们实在有必要仔细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怎样上好语文课?、
首先是目标明确。初中语文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简而言之,能够听说读写中国话。在这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为了一时的、片面的目标,而偏离了主要目标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这方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做到“胸怀大目标,放眼望世界”,应该努力成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语文教学高手,不要教来教去,还经常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连教什么都搞不清。
其次是讲究科学,凡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复杂一点,艰深一点,也要大胆探索,敢于坚持;违背科学规律的,哪怕是再有权威,再约定俗成,也要大胆摒弃。而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此,我就以下四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科学的理论,也要有科学的理解。一言堂,填鸭式,已经成为过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提法方兴未艾。填鸭式固不可取,但是“导”更可怕。这个“导”可以理解为 “引导”、“暗示”、“诱导”、“诱惑”、乃至“煽情”,或是绘声绘色的启发等等。还由此派生出“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就算主持人很会煽情,课堂上高潮迭起,我们有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老被人牵着思考,会有什么后果呢。其实,这两种提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师的地位未变,学生还是被操纵的对象,学生的认识实在跟不上,教师就只好暗示性的字眼,引着学生一步一步走下去,比如问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会不会”,其实从老师的声色上学生就可以回答了,根本不用思维。此情此景,可用赵本山的小品来形容,“前年把你忽悠瘸了,去年把你忽悠苶了”。我认为,这种“导”的指导思想的出发点就有问题,那就是没有从学生这个上帝的实际需要出发,还是从如何推销好手中的货物这一点出发考虑问题,那就难免违背认知规律,扼杀学生思维了。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提法本身就模糊不清,个人的理解千差万别,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论的教师不多,难怪课堂教学效果让人大跌眼镜。
我认为,要理解“主导作用”一词,必须认识到同学、教材、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三要素,整个课堂是由学生个体、学生集体、教材资源、教师四部分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