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9800字。海南省农垦中学
2008 届 高 三 第 一 次 月 考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     阅  读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80年代末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教授曾赠一幅方斗于友,乃:“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任先生的赠语意味深长。
  “无为”是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违”,即不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改变客观事物的节奏。无为的境界,就是不违反万物自然发展的程式和机制,也就是不违反道理。老子说,圣人的学说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又说:“善行者,无达迹”。“无达迹”的行为,是使事物不留下伤痕的良好行为。“无为”就是“无达痕”。仔细检讨现在人类的许多行为(包括我们个人的行为),都是由于主观意志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自然秩序和固有的规律,而给自然和人类自身带来越来越多的危害。后人把老子的“清静”与“无为”结合起来成“清静无为”,其意为不贪、不躁,便可达到无为的境界。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有的概念。这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达很有关系。刘勰、司空图对此都有很高的见解。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谈论诗首先要善于“辨于味”,诗歌的“味”,并非酸义是酸,咸义是咸,而是要达到一种“咸酸之外”的“醇美”,或者说,是一种 “味外之旨”。在同文中,他又用了一种相似的说法:“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音韵外之致耳。”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超以象外,得其环力”。古人又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适,是文之真性灵也。”故林语堂云:“论文字,最要知味,平淡最醇最可爱而最难,何以故?平淡去肤淡无味,只有毫厘之差。”晋人的行草若断还连,似奇反正,以韵相胜,泊然无为而休气和平,意态超越而神明焕发。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画旨》中提倡“平淡天真,自然浑成”。人淡如水,水淡如云,云淡如风,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淡”,是“无”,是“无味之味”。无味之味乃味之极也。
   只有真正体会到“无为之为”和“无味之味”,你才能在人生和文学艺术上达到崇高的境界。“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此之谓也。
1.下列分别对“无为之为”和“无味之味”的内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前者指老庄的哲学思想,后者指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独有的概念。
       B.前者指“无违”,即不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不改变客观事物的节奏,后者指与中
       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达有关的古典美学的范畴。
    C.前者指“无达迹”的行为;后者指文学的一种最高的境界。
    D.前者指“清静无为”,即不贪、不躁;后者指一种“咸酸之外”的“醇美”,即“味外之旨”。
2.下列全部都能证明“无味之味”境界的一项是                                                   (    )
      ①任继愈教授曾书赠一幅方斗于我,乃:“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③超以象外,得其环力
    ④平淡天真,自然浑成
    ⑤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知,是文之真性灵也
    ⑥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只有不违反自然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B.只有将“无为”和“清静”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类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C.晋人的行草如果断了还能相连,那么能够说明书法家达到了“大自然无为而休气和平”
     的境界。
       D.人类之所以达到了文学艺术上的崇高境界,是因为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无为之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21分)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怨之如初。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句就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