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430字,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后附修改实例,实用性强。
互批互改——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揭阳第二中学  黄霓
一、问题的提出
文章是改出来的。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文不厌改”“善作不如善改”之说。正因为如此,早在20世纪初叶圣陶在谈作文教学时就提出了“作文教学要看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的重要命题,强调“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
如今,《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而《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对高中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提出了如下基本要求:“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读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由此可见,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实施流程
修改作文,首先要会评价作文,不知道这篇作文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何改呢?而且,“文章出自己手,无一非佳;诗赋论其初成,无语不妙”(李渔《闲情偶寄》)。从心里学角度讲,就属于思维状态的延续。经常有这样的经验,尽管作文已作了评讲,可是作文由于没有评语,所以一下课,学生总会拿着卷子来问:“老师,我觉得我这次写得很好了,为什么才得这个分数?”这时的学生就是处于这种思维延续的状态,所以一般不容易觉察自己作文中的毛病,也舍不得忍痛割爱。正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他人,反而更容易发现自己不能发现的问题。于是,我设计了“互批—互改”的方案。
第一阶段:互批
文章修改的顺序一般是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批作文也一样,应先从宏观把握,而不是只拘泥于错字、病句。根据这一思想,我参考了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拟定如下标准(以议论文为例):
一类(45—50):切合题意,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典型、确凿,论证深刻,观点能引人深思,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40—44):符合题意,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典型,论证较深刻,能夹叙夹议,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较有文采。
三类(36—39):符合题意,论点较明确,有论据,能略加评论,语言较通顺。
四类(30—35):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有论据,但不会论证、评论,思路不清晰,文体特征不鲜明。
五类(30以下):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思路混乱,语言不通顺,病句多。
然后把标准印发给学生学习、参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