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960字,共2课时。
《孔雀东南飞》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4.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把握
1.学习小序,概括其内容。
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
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3.速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
开 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 :兰芝被遣。
发 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高 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尾 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 :告诫后人。
二、质疑探讨
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①作者为什么不说‘乌鸦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或者是‘麻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或曰“孔雀漂亮,给人美感”,或曰“乌鸦不吉利,缺乏美感”, 或曰“意象选择也要注意观感”等。关注诗歌意象的选择。
②“孔雀东南飞,是单飞呢,还是双飞呢?”
单飞,即作者以孔雀失偶来喻夫妻的别离。比兴手法,用在开篇作用:1、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引起下文(借鸟起兴,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2、以美禽失偶来喻夫妻别离,营造了一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离愁别绪,渲染了缠绵哀伤的气氛。3、孔雀之单飞,暗示夫妻之别离,奠定了全诗悲剧的感情色彩。
研读“开端”部分
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意在表明什么?
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从兰芝的陈述中,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女性形象。
研读“发展”部分
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
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