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5460字。语文必修五模块考试补考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4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孟子唐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吾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
1.下列句子加点字与“辅世长民莫如德”中的“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⑴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⑵孔子师郯子……
⑶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⑷欲居之为利,而高其直。
⑸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⑹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A.(2)(3) B.(1)(5) C.(4)(6) D.(2)(5)
2.对下面两句中的“是”字指代的内容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1)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云 (2)则不敬莫大乎是。
A.①指代“王”。 ②指代“齐人”。
B.①指代“齐人”。 ②指代“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云尔”。
C.①指代“齐人”。 ②指代“王”。
D.①指代“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 ②代“齐人”
3.根据上下文,下面四句表达了说话人的真实心意一项是( )
A.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B.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C.今病小愈,趋造于朝。 D.请必无归,而选于朝。
4.本文体现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与态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臣对君的尊敬应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而不应只停留在礼节形式上。
B.孟子认为君对臣要尊德乐道。
C.孟子认为国君如向贤能的臣子咨询国事,应亲自云造访他。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德高望重就轻慢于地位和年龄比自己低的臣子,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二、翻译题(9分,3小题,每小题3分)
5、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6、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7、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三、文学文化常识(11分,每个空格1分)
8、《三国演义》以 为顺序,交错叙述 、 、 三国形成的历史。该小说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曹操的“ ”、关羽的“ ”、孔明的“ ”。“ ”是对曹操性格最全面的概括。
9、塞万提斯的作品《 》充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