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分五部分,约9880字。
单元写作实践1
Szpji2003
1、文题导入
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是一个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它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召唤。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关头时,我们都要凭自己的良知用生命和汗水捍卫我们国家的尊严。本单元所选各篇,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例如蔺相如一改士人的胆小懦弱,凭着一腔热血,挺身而出,出使秦国。热血激发出的勇气,其威力压倒了敌国。张骞持汉节入匈奴,不畏强暴,忠于职守,十三年而不失,其精神与苏武无异!所以,当我们在巨大的个人利益诱惑面前,当我们通过自身努力学有所成之时,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关头时,我们该怎么办呢?请以“热血与良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思路导引
这一道话题作文表面看来并不难,但仔细想来,却又难以下笔,关健是对“热血”和“良知”两个概念难以落实,所以写作的时候就会模糊。其实“热血”,比喻为大义、为事业而献身的热情;“良知”,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知和判断,其近义词是“正义感”和“良心”。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把它看成是相互关联的并列型的话题作文,隶属于关系类话题作文。既写“热血”又写“良知”,双管齐下。也可以可以把“热血与良知”看成一个固定词语,直接去论述热血与良知对一个人,对一个集体,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这种论述过程中,顺带地将自己对二者之间关系感受比较深的方面加以阐述就可以了。
[优秀习作]
热血与良知
文/柳文波
古今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历史的长河淘去了往昔的铅华和纷争,有两种宝石在河床上闪闪发光,那便是中华儿女的热血和良知。
当祖国尊严受到玷污时,当国家利益受到损害时,当中华民族处在危急关头时,正是热血赋予了仁人志士勇气和力量,良知给予了仁人志士责任和信念,仁人志士才能挺身而出,为祖国,为人民而奋不顾身。正是由于这热血与良知,中华民族才得以续写几千年的辉煌与繁荣。
汨罗江畔,“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使得三闾大夫满腔愤怒而伤悲。他本可以与世同流,或是投奔他国,但热血和良知告诉他不能这么做,于是他选择了自沉江底。屈原用他的热血和良知照亮了后代人的精神家园,鼓舞和激励着后人正道直行,竭忠尽智。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有良知和热血中国人站了出来,他们以共纾国难的大无畏气概,站到了时代的前列,使全民族抗日救亡的风暴,迅速席卷了中华大地,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有数不清的杨靖宇、左权、张自忠……中国人民才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赢得民族新生!
有人会把“热血”和“良知”看作两个不相关的事物,其它实它们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关系。
没有良知,血就不会是“热血”。举世闻名的爱国将军张学良,1928年顶住日本的强大压力,毅然宣布东北“易帜”,维护了祖国的统一;1936年他更因发动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而成为“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这样两番壮烈之举足见他的热血与良知:若是他没有良知,甘心沦为日本人的走狗,又怎会放弃自己“东北王”的地位而去支持祖国统一呢?若是他没有良知,忍心看着中国人民论为亡国奴,又怎会不顾个人利益、生命安危而挟持蒋介石呢?所以有良知才会有热血。
没有热血,良知就不会显露。一代文豪,“20世纪的良知符号”巴金老人,用《随想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