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br>
1、掌握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式”逻辑思路和论证结构。<br>
2、学习运用在对比中褒贬分明的论证方法。<br>
3、学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br>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作风。<br>
教学重难点<br>
1、理清并学习本文严密的逻辑思路和结构。<br>
2、“改造”与“改进”“改变”等词语在内含上的区别。<br>
3、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是否简单重复?有何必要?<br>
教学设想 <br>
教学方法<br>
1、本文是篇典范政论文,虽属讲读课文,但内容和语言上没什么大障碍,篇幅又长,若条分缕析论点、论据、论证等,学生会感到烦琐枯燥,失去生气兴致,故而应以学生自学为主。第一课时教师适当介绍背景,提示问题后,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缩写成500字左右的短文。这样使学生创造性地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又锻炼了概括力、文字组织力。<br>
2、第二课时,师生共同揣摩语言,解决思路、结构、对比论证等重点、难点。重点精彩语句、语段要求学生多读,会背。<br>
教学时数:两课时<br>
教学步骤 <br>
第一课时<br>
一、导语设计<br>
在中国共产党艰难成长的历史上,1941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时期,在建党2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圣地延安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机械教条地对待马列主义,理论脱离实际,曾给党的革命事业带来极大损失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在这次“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报告:即《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学课本选入了后两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改造我们的学习》。<br>
中学课本是供全国几千万中学生学习的范本,编选者对入选的文章精益求精;而毛泽东的论文不止一次地被选入。这说明什么?说明毛泽东的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章法都是可供学习的典范。<br>
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但能学会<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