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40字。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详细评点
【写作背景】一九四五年十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调遣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遭到人民反对。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组成反内战联合会,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办法制止内战。二十五日,昆明学生六千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骚扰破坏,各校学生于第二天起联合罢课。十二月一日,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屠杀殴打罢课师生,死四人、伤二十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事件发生后,昆明学生罢课达一个月之久,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声援,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治区。
一二·一运动和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生运动一样,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国民党反动派一手制造的一二一惨案,以血的事实教育了广大群众,推动许多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教师和社会人士走上坚决斗争的道路。“一二·一”运动是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群众争取和平民主运动的第一声,这一斗争有力地打击和孤立了反动派,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引用、对比。突出他对“说”与“做”的态度和原则。同时这也是“说”,那么他会怎样“做”呢?引起下文。
【第(1)(2)自然段,引用闻一多的话点题,引领全篇,为下文作铺垫。更是叙述第一方面——诗人学者方面的总纲】
【文章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起。】
(3)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 1930年夏,闻一多应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聘请,从武汉大学前来担任文学院长及国文系主任,到1932年夏回到清华大学,共在青岛逗留两年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在一多先生的教授生涯中,青岛大学的两年,有着独特的地位与意义。非常了解、十分敬重一多先生的人品与学问的杨振声先生长校,自然给予一多先生以相当可观的自主权,使他长期以来亟欲施展的“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理想,有了付诸实施的最大可能。那时,青岛大学建校伊始,没有过多的清规戒律束缚手脚,若干校规系规,均待有心人从新校实际状况出发设置、实施。于是,一多先生亲自为报考青大的考生命题阅卷,亲自从中发现、擢拔人才,不拘常规,破格录取。诸城考生臧克家,后期师范未及毕业就报考武汉军事政治学校并入伍参军,投身北伐,后又横遭迫害,隐姓埋名塞外,浪迹天南地北。与同期考生相比,他的人生体验丰富深刻,酷爱新诗且感觉锐敏,但其他学科则缺乏必要的常识。因此报考青岛大学入学考试的两门功课,数学得了零分,语文的作文题目《杂感》,却由闻先生判给98分,一举中试:又经一多先生特批,从外文系转入中文系,从此成为一多先生的得意门生,与以编辑《新月诗选》闻名天下的陈梦家并称为闻一多诗门下的“二家”。】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作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也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的意思。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比如:《发现》——我们知道,早在“五四”时期,闻一多就是一个正直、善良、富有民族 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者。留学美国时期,他又因饱受种族歧视和凌辱,而日益增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并愤然于一九二五年夏天提前回国。然而,作为祖国忠诚儿子,当他怀抱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报效祖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雄心回来之时,他表现出来的不是欣喜若狂、信心百倍,而是一种撕肝裂肺、呼天抢地的深切悲哀。从而发出“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还有诗集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