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30字。《我的五样》教学案例分析
作者:孙荣华
【案例题旨】
《我的五样》是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三板块“设计未来”方案B里所选的一篇文章。文章以活动的形式体现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对生命中一系列重要问题的思考。所以在这节课结束后,无论学生是获得了感性的认识还是理性的思考,目的都达到了。所以从这也可以给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那就是以情感和价值观的认识目标为主,这一目标的定位为如何处理教材提供了根据。这也是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案例主要研究的两个问题如下:
1. 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处理教材的方式。
2. 如何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设置新的用件来推动教学。
【教学设想】
新课标对于教材提出新的理念,那就是除了传统教学上的教教材,还可以用教材教。无论是哪种教材的处理方式,都不能够一概而论,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来选择。对于这篇课文,从它在这一专题里的地位和作用,即被设计成活动体验里的一个方案,我们可以明确,它应该被当作活动体验的一个工具——用件,而不应该被当作经典意义的定篇来处理。本着这一原则,对于文本本身,我没有花过多的课堂时间去研讨,而是将它处理成活动体验的一个用件,并随着活动的发展开发了另一个用件,即设置了另一个情景来深化本节课所要达到的一个价值观和情感教育的目标。整个课堂设计只追求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学生体验到人一生之中特别是处于青春时期,对生命以及人生中抉择的思考。这一目标的确定既是从整个专题出发,也是根据教材中这个用件的意思确定的。由此,教学思路是分三步骤来进行,第一步先让学生熟悉课文,明白活动规则,并体会作者在选择中思考。第二步,让学生来选择,意在让学生在自己的选择过程中体会什么对于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第三步,设置情景,让学生加深这一体会,并明白有时人生之中,面对现实远不像游戏那么简单,选择有时是生活所决定的,而在艰难的选择中可以追问出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人就是在一次次的选择中成熟,并完成了自己人格的塑造。
【课堂实录】
片段一:
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女作家毕淑敏在她人生中的选择,她在一连串的选择中追问出,对于她最重要的是写作。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你们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很多同学已经藏之于心了,现在请同学把你们所想好的五样写到黑板上。
(很多同学主动上黑板写,大概有二十几组。总不能每组都来讲,再一看,发现他们写的很相似,有的同学还写的很具体,比如篮球,电脑,跑车之类,于是我心生一计,叫学生从这么多繁杂的信息中把相同的归类到一起,把具体的抽象化。学生很轻易的将黑板上几十组概括成一组)
师:同学们归纳事物的本领不错,现在黑板上只剩下一组,这五样可是代表了绝大部分学生的意愿。分别是:情感、生命、金钱、自由、信仰。现在我们要依次从五样中划去四样,最后剩下一样。但是大家肯定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所以采取举手表决的方法来定夺,另外每次选择中有三个名额的抗议权,抗议的同学必须给出充分的理由,其他人可以对他的理由进行反驳。反驳成功抗议失败将被驳回,反驳失败抗议成功可以自己保留选择权。现在开始,请同学表决一下,最先划去那一样。
(以绝对优势划掉了金钱)
生:我不服气,明明每个人都在乎钱,没有钱什么也不能做,为什么还要最先划掉它,这样做很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