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20字。归园田居 朱蕴丹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田园诗人,又名陶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于63 岁时贫困而死。死后他的朋友私谥(shì)他为“靖节”,所以后人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和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清新。
《归园田居》是组诗,共有五首,表达了他的归隐的心情以及对乡居生活的感受。这组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的第二年,即公元406 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课文所选的是这组诗的第一首,体现出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和特色,被后人广为传诵。(见第二教材92、93页)
陶渊明写过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lóu)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不以去留为意。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这样述说自己的丈夫:“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饮酒赋诗,满足自己的志趣,这不是成了生活在无怀氏、葛天氏时代里的人了吗?)
二、导入:在人生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得到一些东西,同时又不断地舍弃一些东西。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陶渊明也曾经做过人生的选择,但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选择了弃官归隐。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舍得舍得,要能舍弃,才能得到。在得和舍之间,他应该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三、解题:“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归”。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