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30字。致大海 普希金 朱蕴丹
一、导入:当我们徜徉在中国诗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1、作者简介: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出身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有很多藏书,叔父也是诗人,当时俄国的一些文化名流是他们家的座上客。环境的影响,使普希金少年早慧,七八岁便学着写诗了。后来由于普希金反对专制农奴制度并且诗作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声望,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1837年,不到40岁的普希金,创作精力仍很旺盛,而沙皇政府对他的迫害活动也在加紧进行。当时,一个逃亡到俄国的法国贵族——丹特士正在追求普希金的妻子。沙皇政府便散布流言,给诗人和他的朋友们写些侮辱性的匿名信。普希金为维护自己的声誉,只好与丹特士进行决斗。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决斗中腹部受了重伤。两天后,这位伟大的俄国诗人,心脏停止了跳动。
普希金在一生当中写了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
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可以说,他是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近代文学奠基人。
2、背景介绍:《致大海》这篇诗歌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一诗篇。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大意
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诗人向大海告别。
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以它的自由奔放向世人召唤。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紧紧相联。
第二部分(3—13)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第3节至第7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悉愁满怀的。
第8到13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诗人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
第三部分(14—15)写诗人誓言绝不忘记大海,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怕整个身心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勾画出来。
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7节);缅怀英雄拿破仓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15节)。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三)具体研习
3、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诗句“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4、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