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br>
1、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常用实词、虚词及句式,注意对常用文言常用词进行辨析。<br>
2、 引导学生赏析邹忌讽谏的艺术特色。<br>
3、 组织学生讨论从文中受到的启发。<br>
4、 引导学生领会本文的写作特色。<br>
教学重点:<br>
常用词语及特殊句式的掌握。<br>
教学难点:<br>
邹忌讽谏齐王的艺术性。<br>
教学过程:<br>
第一课时<br>
一、 导入新课:<br>
教师:烛之武如果使秦、晋“鹬蚌相争”,郑岂不“渔翁得利”?这样不行,就是借助秦的力量,来个“狐假虎威”,晋也不敢贸然相欺也。我这两句话就说出了两个成语:一个是“鹬蚌相争”,一个是“狐假虎威”。但你知道它的出处吗?<br>
<br>
教师:对,是《战国策》。请问,《战国策》是不是刘向撰写的?<br>
(明确:不是“撰写”的,而是整理编辑的。)<br>
<br>
教师:《战国策》主要记载什么内容呢?<br>
让一学生读一下课文注释一,注意正音:捭阖(bai he 前三声,后为二声,开合的意思)<br>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战国策——齐策》中的一篇文章,它是中国古典散文中的名篇。<br>
二、分析标题:<br>
教师: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语法特点,你能不能发现呢?<br>
教师分析:齐王既是“讽”的宾语,同时又是“纳谏”的主语。这叫兼语句。<br>
如上一课我们就可以把标题改为————烛之武说秦穆公退师<br>
教师: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全文可分为两部分,哪两部分?<br>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br>
这两部分在意义上有什么联系吗?<br>
(因果、顺承)<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