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70字。
留下探究的空间,生成智慧的思维
——《敬畏自然》教学案例
在教学《敬畏自然》之前,我刚刚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说,阅读教学有这样四种状态:一是零距状态,学习之前,学生对文本已经懂了或者基本懂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的程度在同一层次上,不存在明显的距离,学习近于循环重复;二是消距离状态,学习者对文本有所不懂,通过学习研究,基本上都懂了,疑难解决了,认知提高了,距离消除了;三是短距状态,学生在学习之前,与文本有较大的距离,通过互动或教师指导,认知水平提高了,疑难解决了一些,距离缩短了一些,但仍然有不懂之处,仍然存在着某些距离;四是远距状态,学生在学习之前,与文本有很大的距离,学习时云里雾里,畏惧重重,学习之后,与文本仍然距离很远。这四种阅读状态,哪一种状态最佳呢?毫无疑问,应该是第三种。第一种状态,读者与文本知识水平在同一层次上,读后,没有新的拓展和提升,不读也罢;第二种状态,有距离,但教学后克服了,提高是有的,但没有形成继续思考与探究的动力,帮助是有限的,缺乏后劲;第四种状态,距离太大,即使硬着头皮学,也收效甚微,让人得不偿失,望尘莫及,最后有可能失去信心;唯有第三种,本来有距离,阅读后缩短了一些,还存在一些,促使读者继续思考,既有收获,又有继续探究的空间,真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种阅读状态,能不断地引领读者向广度开拓,向深度推进,让人不断地领略新的意境。(见《语文学习》2007年第5期《从第二态走向第三态》)
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正在为如何教学《敬畏自然.》发愁。我想:这篇课文的主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课文的理论性强,论述深刻,有些句子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认识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类似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学生怎么能读懂、理解透彻呢?如果在课堂上由教师来解释这些句子的含义,那一定是一节枯燥乏味的语文课了。我苦苦思索,但一筹莫展。
《从第二态走向第三态》令我茅塞顿开:为什么一定要求学生读懂呢,为什么一定要给他们解释清楚这些句子的含义呢?教师的责任,应该是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解读文本,应该给他们留下思考的余地,让他们在生活中感悟哲理。于是,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自己来质疑,探究,感悟吧。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和学生先学习了本单元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和《喂——出来》,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如何保护环境、破坏生态和环境带来的恶果有直观的了解。
我把本文的内容设计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如下:
一、 面对“敬畏自然”这个课题,请同学们来猜想一下,作者可能写了哪些
内容?
二、 读课文两遍,一遍朗读,一遍默读
三、 说说本文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读懂了文章的主题,找到了作者的观点)
四、 说说你在本文中读不懂什么?
这个环节中,学生举手说出了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如:
“敬畏自然”,“畏”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为什么说是“死”的物质?
……
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令我高兴,因为我感受到了他们认真阅读的态度。我决定从学生的疑问引入第二课时的教学。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上课后,我说:“今天我们继续通过课文《敬畏自然》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黑板上板书“人类、自然”。
为了帮助大家熟悉课文,我提名每个学生读一段课文。虽然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