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50字。本文是经典篇目《雨霖铃》的教学设计。实用性强,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思想。
《雨霖铃》教学设计
姓名:王培坤
单位:山东济南济钢高级中学
设计说明:
《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深沉的情感,细腻的语言,朦胧优美的景物描写,共同构成了作品凄婉缠绵的艺术魅力。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意境,随作者情感变化而悲喜,并进而从理性的角度鉴赏作品的艺术特点,提倡个性化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涵泳诵读是诗词教学的一般方法,也是教读本文的突破口。本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对文本从自由诵读,到个别诵读,到情感分析,到涵泳品读,到教师范读,到个性化朗读的渐进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把握作品情感,并进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使诵读能力的培养和作品情感的把握互相作用,共同发展。
在理性鉴赏方面,力求通过复习相关作品借景抒情的特点,完成知识迁移,掌握本文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等鉴赏要点,并通过细节扩写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一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允许并提倡学生的合理想象。诵读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中的提高,通过合理引导、氛围创设、环境营造等促进学生感情投入,使学生诵读能力提高有纲可循、循序渐进,切实践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作品内容,把握文章情感,体味作品魅力。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想象联想、虚实结合的写法。
能力目标:
1、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领悟、理解能力。
2、学习有感情的诵读作品,培养有感情的诵读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领悟、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有感情的诵读作品,培养有感情的诵读能力。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一位落魄潦倒而又多愁善感的诗人,为生计所迫,不得不离开京城,离开自己的心上人远行。时值傍晚时分,刚下过一场冷雨,眼前是黄叶飘零,耳畔是寒蝉哀鸣,诗人禁不住百感交集,挥毫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就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之一《雨霖铃》,这位诗人就是柳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
二、关于作者
关于作者,你知道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多媒体明确: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