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020字。
  《背影》教案
  初二语文组  葛琳琳
  教材分析
  《背影》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要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亲的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文章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感情。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描写的作用,揣摩描写的方法,从而提高描写能力。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初步感受语言风格。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重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教法学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1)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训练。
  2、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重点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教法学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以“送别”为题材写诗赋文,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战国策》)的壮别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惜别,从“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的豪情到“举手长老老,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的柔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离别的文章《背影》,作者在此文要通过离别抒发什么情感呢?(用唐、孟郊《游子吟》引入) 
  或:经常听到小朋友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也听到有人把这首歌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来唱,确实,在生活中,父爱和母爱是一样伟大的,只是父爱可能比母亲更深沉,含蓄而使你感受不到,其实只要你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得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章《背影》。 
  二、作者简介:由学生回忆(多媒体出示)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秦淮河》为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他五岁入私塾,18岁中学毕业,考入北大,22岁毕业于北大,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这篇《背影》是他在清华任教时回忆在北大读书时的事。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三、课文背景(学生预习):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1917年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