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0240字。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填涂样例”和“注意事项”。 
  第Ⅰ卷(选择题  共15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人世间,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命,应该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统一体。所以,一个人除了具有生物生命基因以外,还会有文化生命基因。人的文化生命基因,是由以民俗为核心的第二生命系统构建的。这种与有形物质的生物生命相异的独特的生命元素虽然是无形的,却融化在人的生命里,并不经意地流露在人们的言行中,成为构成我们人类种族、民族、族群、区域人群中个人文化生命的特征的重要标记。 
  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分析道:“谁也不会以一种质朴原始的眼光来看世界。他看世界时,总会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的剪裁编排。即使在哲学探索中,人们也未能超越这些陈规旧习,就是他的真假是非概念也会受到其特有的传统习俗的影响。”生物生命基因几乎一致的人类,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有那么多的差异,其原因昭然若揭,那就是人类生命孕育成长期,不同族群由民俗构成的文化生命基因所然。 
  过去,由于学术的偏见和学科自身研究的不够深入,民俗常常被误解为没落的文化遗留,是农民、陋民、落后人群的专利,对现实和现代化进程没有什么意义。其实,民俗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割不断的联系。民俗与人俱来,与族相连,是人生永恒的伴侣。一种民俗一旦形成之后,就会以一种特定的思考原型和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在民俗圈内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有意无意地整合接受具有共同心意民俗的规范。 
  总之,人的文化生命基因,虽然不像生物生命基因有物可凭,但是,还是有迹可寻的。现实中,人的生物生命基因激活了生命的活力,人的文化生命基因规范了生命的走向。两者从各自的基因密码出发,共同构建了人生的生命里程。 
  (节选自《民俗是人类文化生命的基因》) 
  1.下列对文中“文化生命基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生命基因和生物生命基因共同构建了人的第二生命系统。 
  B.文化生命基因无处不在,但它是深藏不露、令人难以感受把握的。 
  C.文化生命基因是由民俗构成的,它使不同的族群在生活中产生差异。 
  D.文化生命基因对于人类的意义和作用远远大于生物生命基因。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如果只重视自身的生物生命,而不关注文化生命,那是不完整的。 
  B.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影响着人类不同群体对世界的认识。 
  C.民俗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 
  D.人的文化生命基因是有迹可寻的,它规范了人的生命的走向。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汉采众议
  洪迈
  汉元帝时,珠崖反,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上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捐之议是,上从之,遂罢珠崖郡。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事汉,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对十策,有诏勿议罢边塞事。 
  成帝时,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如勿受,天子从之。使者果诈也。哀帝时,单于求朝,帝欲止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黄门郎扬雄上书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