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80字。
毛刚飞,夏晓昕,李巧云,褚树荣三人教《秋水》教学方案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突破三关--教学方案一
教学方法
1,比较法。
(说明: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语言关,通过河伯前后态度的对比过寓言关,通过节选的文段和全文的比较过思想关。)
2,质疑法。
(说明:联系庄子的思想和《秋水》全文对文章作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是新课标里多次强调的。)
3,课前制作Powerpoint。
(说明: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思路说明
一、突破语言关
课前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对全文进行翻译,上课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比,找出翻译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然后教师针对课文中出现的“之、于、而、焉”等虚词,“至于、河、面目、大方”等古今异义词,“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等特殊句式,以及“时、东、面、少、轻”等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说明:本文短小,文字浅近,学生可以大致读懂文章,若教师讲解过细,其实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突破寓言关
河伯见到“泾流之大”、“不辩牛马”时,有了“欣然自喜”的神情,产生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想法。当他“顺流而东行”看到北海“不见水端”时,就重新审视自己,发出了“‘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感叹。河伯在广阔的大海面前,才认识到自己的浅薄,在前后的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故事的寓意:人不能骄傲自满,否则难免贻笑大方。
庄子思想从不干巴巴地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引人入胜地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说明:杜威主张“教学的目的就是训练思维”,通过朗读、感悟、比较从具体的故事中了解作品的寓意,并由一斑见全豹,初步了解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三、突破思想关
文章是节选,其实“人不能骄傲自满”并非庄子本文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要想真正明白庄子的表达意图,得联系《秋水》全文。在《秋水》里北海还这样对河伯说:“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之在大泽乎”,“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何少何多,是谓谢施”(用道的观点来看,无所谓贵贱,贵贱是相互转化的……无所谓多少,多少是相互转换的)。从北海的话中我们可以明白,《秋水》全文所宣扬的还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任其自然。
(说明:庄子的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四、延伸拓展
课后要求同学阅读《秋水》篇里的“钓于濮水”、“惠子相梁”、“游于濠上”三个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