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170字。
《黄鹂》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高一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学习重点为: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在四个概念中,分析是基础,只有完成对课文的具体认识和透彻的理解之后,才可能对课文的一些问题或方面形成自己的看法,即做出评价。这评价可以是对课文内容、写法和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有了对课文的看法,也就清楚了课文的哪些地方有助于丰富和提高自己,使自己的阅读、鉴赏、写作以至思想水平得到发展,这种有目的的学习课文就是借鉴和吸收。
  2、学会这种学习方法,并迁移到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教学设想:
  1、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一个自主学习的意识。
  2、以情驭教,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背景: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中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课后要求学生尝试分析课文,自设自答个人认为是对课文理解最有代表性的三个问题,并确定一个作为代表性问题,以供下节课交流。另外,思考从词汇、句式、写法等方面你又有哪些借鉴?
  教学情景:
  [上课铃响起,老师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师生互致问候。]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就是我们要学会什么?
  生:(齐答)分析评价和借鉴吸收。
  师:对,目标还很明确吗,(笑声)那好,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要分析评价作品的前提条件,这条件是什么?
  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自信地回答)
  师:不错,可要准确地把握课文,还离不开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还要了解作者的一些相关情况和创作时的时代背景。本节课我们从整体把握开始,哪位同学愿意把前一节课中你所了解的整体内容给大家说说?
  [众多学生举手,择其一提问] 
  生:从整体上看(顿一下),作者共五次写了与黄鹂相关的事。具体是:
  1)童年时迷恋捕鸟,却没有见过黄鹂。
  2)抗战时期,见到了色彩鲜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的黄鹂,但它“一闪而过”。
  3)病中,在青岛,见到了黄鹂,可惜被吓得飞走了。
  4)逛鸟市时,看到羽毛焦黄、神气凄惨的被玩弄的黄鹂。
  5)江南太湖,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
  在这之后,作者还写了自己对这些事的独特认识:“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和“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鼓掌] 
  师:的确让人高兴,王星同学的发言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总体内容,而且还把作者在文中的启示“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生命状态”也给揭示出来。但这还仅是阅读文章的开始,在这基础之上,要进入分析评价文章阶段。接下来,根据课前的准备,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你分析课文时个人认为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问题以及你的看法。(并在题目后注上姓名以便交流)
  [五分钟左右之后,开始学生互评和老师简评。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略有调整。] 
  生:(问):文章第一段说迷恋黄鹂,却没有具体来写黄鹂,这是为什么?
  (答):这该是为下文具体写黄鹂埋伏笔、作铺垫,同时也不设悬念的作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