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标准,树立大语文观念
新罗区红炭山学校 成庆发
实施新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习方式的变革。
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课程过于强调统一,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在这种课标影响下,
不少教师“照本宣科”,备课抄“教参”,上课讲“教参”,学生课后背“教参”,学生满脑子装的是“教参”;还有一些教师专注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什么造字法、造词法、名词、介词、主语、谓语、明喻、暗喻、顺叙、倒叙等等,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学得晕头转向,毫无运用和实践的能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本来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不见了,本应带入语文课堂的社会与时代的新鲜信息没有了,课堂上充满的是喋喋不休的知识讲授和茫茫无边的试卷练习。说得严重一点,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是“尘封的古籍”。
由此看来,我们是应该转换做法了。克服传统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和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时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一句话,就是要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