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780字。200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
第I卷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苗圃 逮捕 哺育 果脯 黄埔
B.比较 皎洁 姣好 校场 狡猾
C.疏浚 黢黑 逡巡 皴法 唆使
D.仿效 脂肪 画舫 作坊 妨碍
2.下列各句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当代社会强调文凭,但文凭并不一定等于能力。有的大学生片面理解“物尽其用,人尽其材”的用人原则,忽略自身弱点,而怨天忧人。
B.我觉得站在这林子的边缘上望几眼也挺美的,既使在炎热的夏天,也有丝丝凉意从林间漫出,那是清新如水的感觉。
C.“天外天”酒店生意特好,二楼包厢一般要提前一天预定。现在才下午五点来钟,一楼大厅就几乎坐无虚席,李艳却不慌不忙,跚跚来迟。
D.盛开的油菜花沐浴着和煦的春风,迎风舞动,歆香扑鼻, 犹如婷婷的少女;绽开的花苞带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昡丽、圣洁,摄人心魄。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中国人大都知道邯郸学步的故事,学外、崇外性急不得:染了头发、垫了鼻梁,甚至染了瞳仁都不能立马变成洋人。
B.我们负责接待的同志热情地用“勤劳、智慧”等词语称赞俄罗斯民族,但俄罗斯专家们摇着头说“但它却有些懒惰。”
C.《致恰达耶夫》选自《普希金诗集》,戈宝权译。(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略有改动。
D.一个青年问政客“您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吗?”这个问题,政客却官腔十足地回答:“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嘛,是至高无上的权力。”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调查发现,我校最近有少数学生在午休期间去打游戏机,个别学生还参与了赌博,请老师们及时教育,加强管理,以防患未然。
B.写事件,不写其来龙去脉,只取其涉笔成趣的地方加以渲染,片言只语,含蓄浓缩。
C.目前,有一些商人还没学会做生意,他们不讲资金的周转率,宁可让商品积压,资金呆滞,也不愿降价出售,使死钱变成活钱。
D.所谓“小说界革命”,通俗地说,就是将“小说”变成“大说”:小说不仅应当成为民族的文学,而且描写的应当是民族生活、民族精神、民族寓言。
5.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湖北高招严令“六不准”“六通行”。
B.校园枪击案惊呆美国。
C.全体市民对公交公司提出的更改运营线路的建议表示理解和支持。
D.迷信书籍害人不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2分,每小题3分)
百年疏漏 鲁枢元
在文明之初,中国人与希腊人关于自然的认识也许比较接近。比如泰勒士(Thales)把自然比作“母牛”,老子则把自然比作“玄牝”——一个巨大而玄妙的母体,他们都倾向于把自然看作一个包括人类在内的、独立的、完整的、充满活力的、拥有自己心灵的生命体。
但在西方,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自然从人的世界中渐渐被分离出来,成为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另一个世界,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尤其是到了近代,在西方的主流哲学家如培根、笛卡儿、牛顿的著作中,自然已经被彻底地物质化、实体化,成为一架遵循所谓客观规律运转的机器,成为人类智力认识与把握的对象,成为人类从中谋福利的外在资源。即使在黑格尔哲学中,也只把自然看作一种“外在的”东西、绝对精神的物质外壳,甚至“只是知性处置的尸体”。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是,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主宰,是世界的中心。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关于自然的观念,尽管中间也曾有过不同学派的分歧,但就其主流而言,却始终没有背弃那个最初的原点,即人与自然没有截然的界限,总是声气相感、血脉贯通的。
简言之,如杜维明一篇文章中所强调的:中国古代人对宇宙的解释是浑沌的、动态的、循环交替的,那不是物理学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