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0字。《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董 阳
[教学任务]
1.熟读成诵,解读诗篇。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4.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
5.培养诗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
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近体诗是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的一种格律诗,唐诗是近体诗的高峰,对于唐诗,同学们都再熟悉不过了。你们都喜欢唐诗,对吗?
生:(点头)是。
师:从我们咿呀学语,就开始背诵名篇佳句,相信同学们都感受过古典诗词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古老而神圣的文学殿堂,跨越时空,去感受一种磅礴飞动的气势,去领悟一份深沉真挚的情感。请同学们随着我的讲述,在脑海中构成一幅场景逼真的画面。
二、授新
(一)师深情讲述,设置情境
多媒体出示背景图片: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飘飘洒洒,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落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孤身一人,飘泊在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播放配乐朗诵片子,多媒体显示相关图片
师: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那一年,杜甫55岁,是他一生中最为艰苦的岁月,身体多病,生活潦倒。重阳节那天 ,他拖着病体,临江登高,触景伤怀,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三)学生带感情朗读
(四)赏析内容
师:通过朗诵,同学们可以很容易看出,诗的首联和颔联的内容是什么?
生:描写秋景。
师:颈联和尾联的内容是什么?
生:抒发感情。
师:这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抒情之作。就让我们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起步,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多媒体出示首联。
师点拨:我们曾经学过写景状物的手法。哪一位同学能介绍一下这种写作手法?
生1:首先要抓景物特点。
生2:还要按一定顺序。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知识储备来考虑一些问题:(多媒体显示)
1.首联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意象?
2.诗人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3.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师:请同学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