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50个字。
科学与艺术(二题)教案
青浦高级中学吴建一
一.教学目标
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联想想象,触类旁通
二.教学设想
不固守课文,向课外生发拓展。
启发学生由对课文科学中的诗意美的了解,迁移联想到对艺术中的科学美的发掘。
以古典诗词作为抓手,举例生发,从而加强文理的沟通和渗透,培养引导学生、促进学生诗意的想象与理性的思辩。
三.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课文,整体初知
1.了解两文的共同点:科学中的诗意
2.找出“诗意”的地方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幻灯片呈示)余秋雨在他的散文《沙漠隐泉》中有一段话,说的是月牙泉,那是座落在漫天飞沙、飓风呼啸的茫茫大漠上的一湾纤瘦、婉约的清泉。
请一学生朗读: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弛。
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
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
明确:世界如果只是一种单向的夸张,就显单调粗糙。世界应该是多元的、多彩的、丰富的。多样才美。
2.“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课题《科学与艺术》是否也同理呢?
明确:充满理性的科学与充满感性的艺术一样,不可偏废。
科学与艺术是互补的关系。
(二)科学与艺术的互通关系:
一.科学中的诗意美
科学是美丽的,有着艺术的诗意美。
本文作者沈致远独具慧眼,在两篇小文中妙笔生花,写出了数学中洋溢着的灵性和生气,写出了科学本身蕴涵着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