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360字。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冲刺宝典语文测试与评价(八)
  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卷(共15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2题。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式独特。近年,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王勇教授提出“书籍之路”概念,意欲突破“丝绸之路”的传统思路,构建东亚文化交流的新模式。那么,何谓“书籍之路”
  据《经籍后传》记载,早在隋朝时,第一批遣隋使便为求书而来,“是时国家书籍未多,爰遣使臣于隋国,买求书籍。”据《旧唐书》中记载,日本使节曾经请求中国的皇帝将赏赐全部换成书籍.并将它们悉数带回国。公元654年,第二批遣唐使回国,大使吉士长丹因“多得文书宝物’’而获封户、晋位、赐姓,可见求书多寡还会影响仕途。通过书籍之路,遣隋唐使携归的书籍,经过传抄、翻刻而流布世间,再经阐释、翻译而深入人心,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唐末五代,中原动乱,许多典籍散毁严重,甚至失传,在日本反而得以发现,“书籍之路”客观上起到了保护中国文化典藏的作用。唐代传奇小说《游仙窟》曾被遣唐使带回日本,但在中国却遗失了。近代有学者将其从日本抄回,鲁迅当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由此可知,“书籍之路”并非自西往东的单通道,而呈往返环流之状。尤其是清代黎庶昌、杨守敬等掀起的东瀛访书热.使大量域内失传已久的珍籍完璧西归。“书籍之路”以“佚书回归”的形式,有效地拓展和延伸了汉文书籍的生存时空。
  古代输往西域的丝绸,现在即便从深埋沙漠的遗存中出土,大概也已经腐朽而不堪穿用:然而,当年遣隋唐使携归的书籍,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智慧的源泉。这些书籍是文明的种子。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则凝聚着更多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创意,因而具有强大的再生机能,可以超越时空惠及后代。
  (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10月11日)
  1.下列对“‘书籍之路’有效地拓展和延伸了汉文书籍的生存时空”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日本为加速文明进程,派遣使者到中国买求大量的“文书宝物”,客观上起到了保护中国文化典藏的作用。
  B.“书籍之路”使大量域内失传已久的珍籍完璧西归,有效地保证了汉文书籍的“佚书回归”。
  C.隋唐时期,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海上运载书籍,从根本上影响中日文明进程.是人们智慧的源泉。
  D.在中日两国之间的书籍,呈往返环流之状,从而使大量汉文典籍得以保全和延续,惠及日中双方文明发展。
  答案:
  2.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
  A.遣隋唐使重视从中国求书,甚至将中国皇帝的赏赐换成书籍,原因在于求书多寡会影响到仕途升降。
  B.汉文书籍凝聚着的中华文明的精神,不仅过去对日本产生巨大影响,即使在未来这个影响依然会存在。
  C.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年遣隋唐使携归的书籍,将对中日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D.“书籍之路”是作者提出的新见解,突破“丝绸之路”的传统思路,为研究中日文化交流构建了新模式。
  答案: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知音①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夫麟凤与磨雉②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磨,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日易分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③,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④,酌沧波以喻畎浍⑤。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迭。然而俗鉴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⑥,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