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50字。《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本课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问题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欣赏宁静恬适的意境;二是联想思辨——诗人对待人生的思想态度。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单元要求通过诵读欣赏意境体会作品中浓郁的情调。这与初中诗歌学习不同,初中诗歌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深一点的也讲时代背景,本课与初中诗歌学习相比,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审美,少一些对文本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但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开阔,在这种现状下,主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和审美,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通过他们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及其时代背景。
2、能力目标: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诗歌意境;理解诗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3、 德育目标:评价作者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训练学生赏析古典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难点是评价诗人的生活态度。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七、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就作者的生平事迹做一个简单的收集整理、查阅分析。对作者的生活态度有个大体了解,同时收集所学过的有关作者的诗文,体会概括作者诗歌的感情及诗歌所具备的独特个性。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猜谜形式导入,旨在唤醒学生的记忆)
他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他就是(陶渊明)(学生一起回答)。1600年前,陶渊明为我们构想了一个桃花源,那是一个景美、人美、生活美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园田居》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画。
(二)、授课过程:
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来学习这一首诗。找出题眼,根据题目猜测诗歌的大体内容。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音速、停顿,想象诗歌所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