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70字。
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而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品质都不一样。我们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阅读教学的任务怎么能够完成?试想,没有了感性因素哪来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哪还有情感和形象?语文还成为语文吗?
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呢?
一、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唤起他们的阅读需求。
罗生布拉特的“相互作用”阅读观点认为,阅读活动不仅仅是机械的知觉活动,更是阅读者的认知和情感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忽视情感这一条线索搞“无情教育”,就会使阅读认知活动像一部没有润滑剂的机器那样,不断减慢运转速度。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在情感方面加强刺激的娱悦性,即这种刺激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产生心理上的愉快,进而增加学生阅读活动的内动力。《黄河颂》开课之前放一段冼星海的《保卫黄河》录音,让学生在热爱黄河、向往黄河的愉悦心境中,产生学习新课的心理准备和欲望。有趣的文学故事、恰到好处的比喻、生动形象的直观等,都能创设有利于阅读学习的情境。即使是一些文言文,恰到好处的“刺激”也可以激起学生阅读学习的迫切要求。例如学习《愚公移山》一课,教者问道:“知难而进好还是知难而退好?”……结论的探讨并不重要,重要得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易、趣、活。基本做法是:凸现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阅读教材的亲切感,以真切的感情,调动学生参与认知的主动性,以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拓宽教材的想象力;以蕴涵的哲理,诱导学生提高对有关事物的认识力。总之,要尽可能把信息加工的认知活动变成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这种阅读教学活动中,既获取到文本所传递的有关知识,也体会到阅读之乐、学习之乐、发展之乐 。
二、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古已有之。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学家孔子主张“相机教学”,“相机”就是抓住时机,运用情境,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地教育,一部《论语》就是他“相机”进行情境教学的实录。我国古代《烈女传•母仪传》中就记载了孟母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故事,也是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善于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创设情境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而创设的情境,主要是引导学生如身临其境,使学生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个性发展。要创设情境,可利用实物、图画、音乐、影像、朗读、表演、环境布置、现场观察、实际参观、生活实践以及其它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创设。
2.利用课堂语言来创设或再现情境。对一些无法运用硬件展现教学情境的课文,教师则需用“软件”——语言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硬件创设的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不仅可以运用富有感情的声调、节奏等多种因素,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