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70个字。
《吆喝》《春酒》
曹金春
【基础锤炼】
1.解释下列黑体字。
(1)过卖早点的()(2)讨吉利()
(3)火门一打()(4)卤煮喂()
2.用口语替换下列黑体词。
(1)把……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2)油儿又白搭()
(3)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4)词儿朴素()
3.“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这一联想有什么作用?
4.“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的分量的”一句,是不是有语病?你是怎样理解“大约摸差不多”和“分量”?
5.结合《吆喝》,分析下面资料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写出解决的方法。
难怪俗谚有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官话。”广东人说官话确实比较困难,他们的舌头打不了弯。“投资”读为“投机”,“虾饺”念成“瞎搞”。
原因:。
方法:。
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各题。
自从那次(邓山东替学生挨打)以后,他把担子挑得离学校远了几步。同学把钱花到邓山东担子上成了一个极当然极甘心的事。
有时他还低声唱:“三大一包哇,两大一包哇。学校的片儿汤味真高啊!一板儿两板儿连三板儿,打得俺这生意更兴旺!”
(选自萧乾《邓山东》)
(1)“学校的片儿汤味真高啊”一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它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2)邓山东替学生挨打,看起来是坏事,但为什么他的生意会更兴旺呢?说说你的理解。
(3)从语言的角度看,材料中的吆喝有何特点?
【文本研读】
(一)阅读两文,回答各题。
7.《吆喝》中描写了(地方)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其中介绍得最多的是行当的吆喝。
8. 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那对你来说,这吆喝是什么呢?
9.“吆喝”这种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是谁?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依据。
10.《春酒》是一篇散文,其构思精巧。本文的“文眼”是。
11.《春酒》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其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谁?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塑造这一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