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50个字。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2、理解衬托、类比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讲读、研讨、赏析、拓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这一课时重在诵读和理解。以读带讲,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学会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隐居南山,其采菊的诗意行为赋予了菊花高洁、孤傲的象征意义,宋代的周敦颐借用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另一种花的喜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爱莲说》
二、介绍作者,补充资料:
1、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谥元公,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其“主静”“无欲”的道德修养论对程朱学派“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有很大影响。
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议论,也可抒发感情,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课文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以莲之高洁,寄托心志。
三、学生初读课文,教师正音纠错。
蕃淤亵噫鲜濯涟
四、学生参考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帮助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学生分组探讨文意,提出疑难,教师明确后由学生自主翻译课文。)
1、通假字:
可爱者甚蕃。(通“繁”)
2、一词多义:
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花之隐逸者也(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不牵蔓、不分枝。)
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4、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
5、参考译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多唯独、只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被)沾染洗涤妖媚更加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相当于“啊”
树立亵渎、不尊重语气词,相当于“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
认为品德高尚的人
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