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800字。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德育目标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两篇文章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蕴藉,含而不露,不读难以领悟,教学时宜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创设学习氛围。《陋室铭》为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好材料;《爱莲说》也讲究骈句、散句交错运用,读来顿挫有致,铿锵悦耳。教师应指导学生读骈句:注意骈句的节奏特点,四字句一般为二二节拍,五字句多为二一二节拍,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较长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努力以声表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与“乐”,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品评鉴赏。
  3.比较阅读法。可将两篇短文比较,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同时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写法的妙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参照注释,粗知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为学生积累词语提供帮助。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辨音识字: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教师提示:(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
  3.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4.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