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50字。
生命 生命•教案
[教学设计A]比读设计
创意说明:比读,即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其内容主旨、写作特色即能豁然明朗。这种设计要求教师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对文章要有一种先行的体验。
教学步骤:
一、熟读课文,整体理解。
第一部分———“事”
三个事例,三种感触:
①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是值得珍视的。
②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生命的诞生,生命力是强大的。
③“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识,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
第二部分———“理”
对生命的总体思考:
①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控制它的宽度。
②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情。
③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是我可以利用今天。
④我不能样样胜利,但是我可以事事尽力。
二、阅读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
作品《敬畏生命》,将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1. 粗略感知———用一句话概括两文对于生命的共同认识。
(填充式表述:“__________的生命是美的。”)
例:努力的生命是美的。
执著的生命是美的。
拼搏的生命是美的。
..
2. 深入探究———比较两文在内容、形式与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同点: (1) 都有珍重生命、不懈努力,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的意思。(2) 题材都是谈生命,都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断、小事物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3) 写作手法很相似。都是从“我”的认识和感受来写的;都是以小见大,从细微的事物中引出人生的哲理, 表达方式的运用也均是以记叙为铺垫,以抒情议论为高潮。(4) 两文对生命的本质,都有较深刻的认识。(5)语言风格相似。(6) 两位作者都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
不同点: (1) 主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2) 文章选材有所不同。(3)作者的心路历程有所不同。
3. 延伸思考———我们应当怎样看待生命,怎样才能不辜负生命?
4. 积累警句———将课内外关于生命的哲理警句摘录下来。
例: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杏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