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40字。
《灯下漫笔》课堂实录
哈尔滨市呼兰一中杨惠清
一、对话开启
教师导入:鲁迅的小说、散文我们已学过不少,综观他的作品,你能谈一谈对其人、其文的印象吗
生1:鲁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作家,他总能针砭时弊,为民请愿。我们学的《记念刘和珍君》就表现了先生的强烈的正义感和与反动势力英勇斗争的精神。
生2: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幽默、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被后人称为“匕首”“投枪”,我记得有人评论的话叫“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生3:刚才杨阳说得很雅,其实我感觉鲁迅语言特苛刻,属于“骂人不带脏字的那种”(生笑),当然他批判的矛头都指向反动派。
生4:我感觉鲁迅特别深刻,他总能透过现象探求出事物的本质,如祥林嫂形象的塑造,他就能把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遭遇集于一身,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师:同学们都很有见解,鲁迅先生不愧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他总能以敏锐的触觉,独到的眼光,洞察国势,对中国封建社会作深刻的剖析,今天我们就学习被誉为“以第三只眼看中国历史”的名作《灯下漫笔》。大家看题目,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1925年4月29日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这就点明了“灯下”之含义。而“漫笔”之意如何呢?
生:预习材料上说:“漫”既是写作的内容的“漫”无边际,随意自由,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漫笔”乃解作“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之意。
师:所以这就体现了散文的一大特点?
生:形散,也就是取材广泛。
师:但是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庞杂总会有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我们说成?
师生:形散而神聚。
师:现在我们就来研讨鲁迅选取这么多材料,他批判的锋芒到底指向哪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二、对话展开
生1:我没太读懂,觉得作者好象在讽刺某类人,比如“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皇恩浩荡”就是讽刺,下文说的黄巢、张献忠等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不让百姓活,作者想批判他们。
生2:刘赛男说的有点道理,但没有找到重点信息,我认为第五段的“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更有说服力。作者批判的矛头指向一些“主子”,我想就是统治者。
生3:我认为作者的笔触更多的指向被统治者,也就是文中说的“奴隶”,比如第七段“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第八段“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这些都在讽刺他们的奴性。
生4:作者在文中把历史分为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所以我认为作者也在评论中国历史。
生5:我和赵宪达的意见相同。文中第六段列举一些历史著作,甚至包括“历史教科书”,作者说从中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小玩艺”指的是什么,我不太明白,但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评论历史,他不同意一些人对封建历史的看法,所以得出划分为两个时代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