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370字。本课第二课时教案。
  《逍遥游》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3、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积极意义。
  重点、难点:1、庄子“三无”思想的理解。
  2、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中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又有人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庄子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课时,共同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
  二、新课讲授
  首先,找同学谈一下你对“逍遥”两字的理解。
  教师明确:“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那么,庄子又是如何诠释他的逍遥观的呢?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能看出庄子在文中哪段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逍遥观。
  明确;第三段
  (一)、1、齐读第三段找一下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2、 其中“待”字如何翻译,若将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将是什么意思。
  明确;待:凭借,依靠。他们不凭借任何东西。
  3、 如何用两字概括逍遥境界
  明确:无待
  4、社会中的人如何做到“逍遥”,庄子认为哪些人才“真逍遥”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引导学生对庄子“三无”思想理解: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6、文中其它生命形式如何不逍遥
  知、行、德、征……  有名、有功、有己(社会理想人格)
  宋荣子……无名、无功、但有己(有我与彼的区别,犹有未树)
  列子……无名、无功无己(物我合一)
  但乘风而行(有待)(不能真逍遥)
  第四层次:至人、神人、圣人(超越一切的境界)
  无名、无功无己无所待(真逍遥)
  7、概括本文主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