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小题,约5280字。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亲爱的同学,又到了展示你的才能的时刻了,别匆忙,别慌张,请你轻松地走进考场,微笑着拿起语文试卷,愉快地接受检验,相信你平日的辛勤耕耘定会在这里收获到累累硕果。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6分)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噪热了,使tián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澈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摘自《安塞腰鼓》(刘成章)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和黑体字注音。(2分)
tián静( ) 亢奋( )
(2)解释“羁绊”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羁绊:
(3)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错别字: 改正:
2、对经典文化的积累与识记可至关重要,读下列文字,看看你知多少。(每空1分,共9分)
打开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我们看到了一个广阔的语文世界。 “(1) ,关山度若飞”,让我们领略了木兰战场生涯的壮烈;我们与南朝的诗人吴均同住山中,体验“山际见来烟,(2) ”的有趣生活,在月光下走进幽静的竹林深处,聆听1000多年的王维“独坐幽篁里,(3) ”的琴声与长啸,聆听刘文房在暮色中“(4) ,杳杳钟声晚”的钟声;我们与李白在洛阳共度思乡之夜,耳畔是“(5) ,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折杨柳》笛声;我们与岑参相伴,同赴边塞,“故园东望路漫漫,(6) 。”心头涌起的是对故土的深深怀念;我们陪宋诗人赵师秀坐在孤灯下度过“(7) ,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寂寞时光。
我们读《童年》,体验(8) 在苦难中长大的历程;我们走进(9) 的昆虫世界,与他一起聆听大自然的吟唱。
(1)在第一段的横线上填写课文中的句子。
(2)在第二段的横线上填写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名。
3、仿照示例,从下列名人中选出一个作简要介绍。(2分)
备选名人:鲁迅、安徒生、王安石、臧克家、冰心、郑振铎、茨威格
示例:鲁迅→现代文学家→浙江绍兴→《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4、根据语境,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小红为爸爸送行,列车开动了,小红突然想起一件事,急忙追上去边跑边向爸爸喊道:“ 。”
A、爸爸,你到北京后抽空去新华书店给我买一套新版的《鲁迅全集》。
B、爸爸,给我买一套《鲁迅全集》,要新版的。
C、爸爸最近北京的新华书店开始卖新版的《鲁迅全集》,给我买一套。
D、爸爸,给我买一套下学期要用的新版的《鲁迅全集》。
5、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全村的干部群众,都捐出了棉被、蚊帐、衣服等生活用品支援灾区。虽然少了些,虽然旧些破些,便是 。
A、多一声响多一个铃铛,多一支蜡烛多一分光
B、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支蜡烛多一分光
C、多一声响多一个铃铛,多一分光多一支蜡烛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15分)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摇 荡 点 撑)开船,在桥石上一( )(碰 击 磕 撞),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