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风流”:该作何解?<br>
——兼谈《荷塘月色》的几个问题<br>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洪劬颉<br>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一句中的“风流”,据课本解释为“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然而稍微对《荷塘月色》加以品味揣摩,就可以发现这个注释脱离了朱自清本文世界,脱离了荷塘月色下的联想与想象,脱离了梁元帝《采莲赋》的具体语境和朱自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对《采莲赋》的重新解读重点。那么,这个“风流”该作何解?我觉得应该作“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率性、自由的情态”讲。理由如下:<br>
首先,朱自清先生的 <br>
朱自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是因为“我”在荷塘月色中一路走来,虽然“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好像是获得了一种暂时的宁静,但我们追问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背着手踱着”究竟有没有得到“宁静”?我的回答是没有。为什么,我们不妨来看,朱自清在具体写景的时候,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矮中见高”,如先写叶子出水很高;“晦暗中关注空明”,如叶子中间点缀着的那些白花,树缝中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正如清代国画家汤贻汾说的“画月下之景,大者亦晦,在晦中须空明”;“静中取闹”,如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蝉声与蛙声等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心观物,则万物皆著我之色彩”,那么,朱自清先生“矮中见高”“晦暗中关注空明”“静中取闹”则是先生内心“不平静——平静”挣扎斗争中的双方力量也不是势均力敌的反映,既求平静,然而在暂得平静之后或在暂时平静之中,又不甘于那种“平静”的逃避,更渴望“不平静”,至于是什么导致先生不平静,我想种种臆测太多,也不一定需要求出所以然来,但先生内心是渴望“不平静”的,正如他将自己的字取做“佩弦”一样,希望自己就像绷紧了的弦一样。于是才会在四周的静寂中关注到蝉声与蛙声,蝉声与蛙声的出现,使得四周几乎凝结住的空气顿然活泼起来,使人感到还有生命的存在。然而,也打破了先生沉浸到“另一个世界”里暂时的喜悦,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叹:“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那么,“我”所追求的“热闹”呢?自然而然的“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br>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