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我们怎样做老师
内容提要: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1、 继续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2、 胸怀宽广,宽容学生,具备一定的亲和力。
3、 掌握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
二、勇当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探索者。
1、课堂课程的创造者。
2、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学生学习的交往者。
关键词:新课标 修养 创造 创新 交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对教师的一贯要求,但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这种说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缺陷。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知识源泉”。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也就是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实验教材、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行为,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和习题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一句话,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必然要转换。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教师角色转换,首先是要求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要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 继续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现代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发展潜力。所谓广博的知识,是教师要有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对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除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还要旁通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与内在联系,以便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了解其发展缘由和社会意义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一边教学中能够深刻揭示其人文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品质。”(摘自《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因此,继续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大事。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只有置身于知识的泉水中,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应战者,才能完善教学策略,才能“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能够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情况、特殊情况做出及时、灵活、妥当的处理, “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
曾经看过这样一部电视剧,女主人公是一群天真活泼少年的班主任,女主人公的父亲对她讲了这样一句话“你永远都必须走在学生的前列”。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