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80个字。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江苏泰兴黄桥初级中学严晓燕
  一、设计思想
  《再别康桥》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诗歌。这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再别康桥》是颇具知名度的现代诗歌,但农村初中初一的学生接触的现代诗歌不多,对徐志摩也不太了解,这给学习本首诗带来一定难度。教者须作必要地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初一学生喜爱大声朗读,更喜欢在课堂上表演朗读展示自我的风采。“新课程标准”中又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和“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根据这些教材和学情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总体设想是: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唤起他们读诗的兴趣,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入境;然后穿插读诗技巧以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以此培养其审美趣味。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导演和引路人的作用。
  教学拟用一课时,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为:
  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朗读带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自由表演读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多种形式组织朗读,学习通过诵读学习诗歌的方法。
  2.揣摩词句,咀嚼语言,运用联想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开始喜爱上朗读现代诗歌。
  2.能对徐志摩以及同时代的著名诗人产生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教者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重点:以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难点:意象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印发《我所知道的康桥》的中间部分。
  2.提前板书闻一多诗歌“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3.ppt课件制作(共9张)
  ⑴标题“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图片“剑桥”,作者徐志摩的头像
  ⑵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片段。
  ⑶中央电视台诗歌散文大赛《再别康桥》片段
  ⑷作者徐志摩的头像,及徐志摩简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