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20字。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宁海明望中学 陈语
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人物于勒的命运发展过程,熟悉小说情节,理解主题思想。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人物命运的人文关注。
2、习通过神态、行动、语言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作者莫泊桑的相关资料。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思考文中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短篇小说的王者、法国文坛天才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同学们读了这篇小说后,觉得哪个人物形象最值得你回味?
学生回答有:于勒、菲利普夫妇、我等。
那我们先来说说于勒这个人物形象,看看我们的王者、天才莫泊桑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的。
二、了解于勒的命运发展过程,熟悉文章故事情节。
教师提问:小说中于勒的命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思考后回答:
(一)、年轻时糟蹋家里的钱。
(二)、到美洲去后赚了钱。
(三)、12年后成了穷困潦倒的老水手。
三、分析人物于勒。
(一)了解家人眼里的于勒。
教师提问:在于勒家人眼里于勒是怎样一个人,分别从于勒的三个人生阶段来说说。
学生略读课文后回答:于勒年轻时是一个流氓、无赖、坏蛋,到美洲去赚了钱后变成了正直的、有良心的、好心的、有办法的人,十二年后又成了流氓、贼。
为什么于勒的为人有如此大的起伏?是什么主宰着对人的评判标准?学生脱口而出:钱。
(二)关注真正的于勒。
那么,让我们抛开钱来看看于勒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从莫泊桑的叙述中、小说的具体情节中寻找答案吧。
1、先来看年轻时的于勒是怎样一个人。给学生时间研读相关内容,然后回答。
学生1回答:“据说他行为不正,糟蹋钱”、“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应该说证据不是很充分,只是据说。
学生2回答:“花花公子”。即有学生反驳:那是在有钱人家,在穷人家他就是坏蛋。教师点拨:那么他是不是坏蛋的关键是什么呢?学生:钱。
教师问:当时的社会对他的评判是什么?学生3答:“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人们按照惯例,把他当货物一样送上商船,打发到那么远的美洲去做苦力,可见人们都认为他是坏蛋、流氓、无赖。
教师点:要是于勒是有钱人家的年轻人就不用孤身一人背井离乡了。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就了事了。
2、再读美洲去后的于勒,指导导学生阅读8-18自然段。
让学生个别朗读于勒的两封信的内容,说说于勒是怎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