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教学过程
模块一 问题教学法
  导入 
  首先提出问题:
  (1).既然作者深知,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落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那为何还要大做文章呢?
  (2).在作者看来,古代诗歌中用“木”用“叶”而单单不用“树叶”,并非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那么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3).作者认为“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用原文的话加以概括。
  (4).作者认为“木叶”的形象之所以生动,是因为什么呢?
  (5).试辨析“木叶”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
重难点突破
  (1)要求同学认真阅读课文,重要的地方要作出勾画、圈点、批注。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有代表性的看法可在全班交流。
  (3)教师作出点拨,明确问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
  (1)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品评诗歌语言不能单单凭借概念。在艺术形象的领域里,“木”与“叶”的差别很大。
  (2)是因为“木叶”这一意象,在我国诗歌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且不断发展,许多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
  (3)“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它使我们仿佛听见了诗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5)“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落木”则更显得空旷,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模块二 实例教学法  
 导入 
  诗歌鉴赏,是中学生必备的一种阅读能力。在比较中鉴赏,学会品评诗歌的语言至关重要。下面几首唐诗都是咏柳诗,同样的意象,表现的感情却不尽一致。试作一点辨析。
重难点突破 
  (1)出示诗歌材料(也可以自己寻找相关材料)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树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罗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