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130字。
  乡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内容提要]: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的限制,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点距离,有些内容如果照本宣科,无异于纸上谈兵,且教学目的得不到有力地贯彻实行。另一方面,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以优化国家课程的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农村实际出发,提出农村学校应联系本地区的特点,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提倡形成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乡土资源、乡土文化、活的环境、活的书本、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素养
  数十年来,国民教育的确出现失衡僵化的现象,学校教育与土地疏离、也脱离了生活,造成学生观察能力薄弱、欠缺体验与实践能力、更不懂得惜福感恩等问题。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学校教育开始强调对乡土的“觉知”和“情意”的培养。近年来,各地学校也都将“乡土情怀”融入各科课程中,突出了乡土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与时代意义。
  第一、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语文课堂,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而亲切。
  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正如鲁讯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看到:三味书屋是禁锢儿童的牢笼,而百草园则是孩子的天堂,百草园有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有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还有神奇的故事、无穷的乐趣,这生动地道出了儿童对大自然的向往及大自然给予儿童的快乐。大自然养育了万物,是地球的主人,也是人赖以生存的空间。大自然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它是语文学习最丰富的课程资源。大到山川日月,小到花鸟鱼虫,无论是风雨雷电还是太空宇宙,所有的这些都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无穷资源,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源。古往今来,师法大自然成就了多少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从屈原、苏轼到郭沫若、余光中,开发大自然为人类留下多少壮丽诗篇。作为地处农村的我校,所有教育对象是农村家庭的孩子,由于经济与环境的限制,他们不能尽情享受书本带来的快乐,他们的学习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而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却给我们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有一次在教《早春》这首诗时,其中有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时,学生较难理解,为什么小草远远看去一片绿色,走到近处却看不清楚呢?我让大家想想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境呢?思考片刻之后,一个学生举手说“那天我去上学,正赶上肖家桥集市,离集市好远,我远远看去,集市上人山人海,没有一点空隙,我真担心,这么多人,要从集市上走过去怎么可以。可是当我走近一看,人虽然多,但人与人之间的空隙还有很多,我不费力气就走过了集市。”另一个同学又接下去说“我想起了去年在家和爸爸一块抛秧的情景。在抛秧以后,我发现整个田里的秧苗稀稀疏疏,零零星星的,可当我们远离秧苗再回头一看,那秧田里一片绿色,几乎看不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试想如果孩子没有上述的乡村生活的体验,没有自我感受,这句诗的意境再怎么讲,也不可能收到如此的效果。还有一次在教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让学生想想他们过除夕的情景。他们说要挂灯笼,贴对联,打炮仗,’“三十日”外出者千里迢迢也要回乡与家人团聚。晚上祀祖,即年夜饭、菜肴主要有芋头、鱼(都含“有余”意)、年糕(年年高);十个冷盆盛于红高脚碗内,表示“十全”、是夜居民住舍各处遍点红烛、油灯称作“岁灯”(现在是电灯、灯笼)、家长给幼辈分压岁钱,置于枕下。纳福避邪、晚间全家大小围坐灯前,谈笑嘻戏以“守岁”。至午夜放“关门炮”。因为与他们的生活贴近,唤起了他们的生活体验,全班同学的兴致都很高。课堂气氛也更活跃了。
  第二、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作文教学,使之成为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