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30字。
  直面作文教学之“创新”
  重庆市天宝实验中学:蒋晓梅
  面对近几年中高考作文命题的千变万化,面对社会各界对考场作文的多方品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变得异常艰难。“创新”差不多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最常用的语言,也成为目前作文评价中最重要的标准。从历年中、高考作文来看,作文想得高分,必须有所创新,也就是应当在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出新出彩。为此,在日常写作训练中,不少教师四面八方找材料,寻例文,千方百计教学生“出新”,学生则埋头苦干读例文,抄佳句,绞尽脑汁“造新”。其结果是一篇文章出来,一批文章模仿。好不容易看到一篇佳作,一看一查,却又有抄袭他人之嫌。如此反复,作文教学已深深陷入为“出新”而“造新”,为“出新”而“抄新”的怪圈。仔细比较分析这一类“造新”作文,它们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创新就是结构上的新奇。不少学生写作中仅为结构的新奇而新奇,单纯的追求新形式,结果反而弄巧成拙。比如实验报告、审判稿、小剧本等等,让读者产生眼花缭乱却又空洞无物的感觉。作文的内容和形式有如人的身材与衣着,只有和谐才能给人美感。而且,结构上的创新必然有限,“一支红杏出墙”会给人新鲜、新奇之感;而“枝枝红杏出墙”就毫无新鲜之感了。对形式的创新,我们不能在打破一个旧的模式之后,又不自觉的陷入一个新的模式。真正的创新还应注重内容、思想、语言的创新。
  二、创新就是反叛。在有些同学看来,创新就是要与众不同,就是要标新立异。一切中规中举的行为都是落后的,都是应该反对并打破的。因而,反向立意的作文在部分学生看来就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你说“开卷有益”,他则说“开卷未必有益”;你谈“读书是写作的基本功”,他就说“写作不用读书,而是个人独创”。如此立意,实在让人担忧。
  三、创新就是语言上的异化。张开思维之网,恰当地吸收生活中的新鲜词汇与外来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是应该提倡的。但在部分学生看来,在文章里多插入一些洋文,多插入一些新词,多插入一些半文半白的文字,就可使文章语言活泼,增强语言表现力,可以提高自己语言品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些语言垃圾迅速泛滥开来。文章中不时出现“哇塞”“帅呆”“I和YOU”等词语。大量使用长句,不用标点,甚至滥用文言文。一篇此类文章看下来,品卷教师不知所言。这样的文章表意都不清楚,还谈什么创新?
  四、创新就是情节曲折动人。真实性是作文的第一生命,文章要真正感动读者,首先内容必须真实。可有的学生在写作时为了求新求奇,不顾事实的随意加工,甚至脱离实际的胡编乱造,结果使作文一看就是假的,又怎能打动读者呢?如2004年重庆市中考作文:以“生命”为话题,自命题写作。不少学生编撰出自己或亲人身患绝症(或发生重大车祸),在生死关头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如此千篇一律的内容怎么能让人相信了呢?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到底什么是“新”,师生都应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创新不是猎奇,不是单纯的求新求异,不是不顾客观现实的胡思乱想。它是什么呢?它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是自己最擅长的写作优势和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这个情感、个性和技巧的综合创造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立意、选材、结构、形式、语言、视角、修辞、想象等写作技巧的训练,都是写作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此,我仅就选材和语言两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选材。作文素材的优劣在很打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品味和高下。鲁迅先生就说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然而中学生的生活范围极大地局限了他们的视野,每天差不多的经历又让他们难以找到写作的动情点。要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找出“下锅之米”,不经过悉心提炼是不可能的。那么,作文写作中该如何慧眼选良材呢?
  (一)、选择曾打动过你的镜头,以“情”取胜。在记忆的长河里,肯定有不少精彩的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