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80字。
《管仲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五个五”:5个实词、5个虚词、5个句式、5种特殊用法、5个句子。
2、诵读课文,了解管仲的功绩及其原因。
3、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从管仲看司马迁。
预习感知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
1、管仲其人
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齐国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就千秋霸业,司马迁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施政策略
内政方面:通货积财,主张“顺民心”,主张发展经济,改革图强,提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著名观点。推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为后世创造典范。
外交方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天下诸侯。伐楚责茅,维护周朝尊严;北征山戎,平定北方边患。
3、管子著作
一部《管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状况的珍贵资料。《管子》名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4、后人评价
(1)孔子论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2)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学习历程
一、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颍( )上人也 小白立为桓( )公 一匡( )天下 尝与鲍叔贾( ) 分财利多自与( )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 召( )忽死之 与俗同好恶( ) 仓廪( )实而知礼节 召( )公之政 曹沫( )之约 语( )曰 匡救其恶( )
二、反复诵读,解词译句。
(一)补充注释
1.关于“召忽死之”:管仲与召忽同为公子纠的辅臣,公子纠与其弟公子小白争王位而死以后,召忽殉主自杀。(《说苑》载:子路问于孔子曰:“昔者管仲欲立公子纠而不能,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无仁也。”孔子曰:“召忽者,人臣之材。不死则三军之虏也,死之则名,闻于天下矣,何为不死哉?管子者,天子之佐,诸侯之相也。死之则不免于沟渎之中,不死则功复用于天下,夫何为死之哉?”)
2.论卑而易行:政令平易符合民情,故而易于推行。论,政令。卑,低下,指平易符合下边的民情。
3.关于“桓公伐蔡”:少姬(即蔡姬,蔡国送给桓公的宫女)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
4.关于“桓公伐燕”: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感激,送桓公而进入齐境。桓公说:“吾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给了燕国。管仲提出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