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480字。  
课题:7.短文两篇 授课时间:1课时
  目标:《行道树》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第一次真好》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在朗读中学会抓住文眼,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难点: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手段:录音、学习卷。
  教学过程
  《行道树》(共20—25分钟)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长在哪里(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看看作为行道树,在作家台湾女张晓风的眼中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散文《行道树》。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两篇短文一起朗读和正音)
  正音:
  堕(duò)落  点缀(zhuì)  牙龈(yín)    贪婪(lán) 
  冉冉(rǎn)  雏形(chú)    丰硕(shuò)  十姊(zǐ)妹
  累累(léi)  繁弦(xián)急管  剔(tī)透    
  2.研读课文
  (一)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提出问题:
  A“我们是……树”,本文可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第一人称,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B 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明确: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它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学生回答问题
  (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1).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那么文中阐发这一哲理的议论性语句是什么?围绕对主旨的理解,你认为作为把握课文内容的文眼句,它的关键词是什么?(明确:哲理性语句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痛苦”“深沉”是把握课文内容的三个关键词。)
  (2).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明确: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