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50字,共1课时。
《雨巷》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
2、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二、教学难点、重点
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例如2007年春节晚会《小城雨巷》
(二)介绍作者:
戴望舒, 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听录音,整体感受
课文读完了, 谈谈对这首诗的感觉和体验。
(四)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思考]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问题设置]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1、意象: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