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小题,约9540字。
  2009届山东省济宁一中高三年级第一次反馈练习语文卷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39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吮吸(shǔn) 胸脯(pú) 一服药(fù) 同仇敌忾(kài)
  B.嗔怒(chēn) 湍急(tuān) 刽子手(kuài) 怙恶不悛(quān)
  C.炽热(chì) 铜体(tóng) 压轴戏(zhòu) 良莠不齐(yǒu)
  D.毗邻(pí) 砧板(zhān) 涮羊肉(shuàn) 横刀立马(héng)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宣泄 明信片 重峦迭嶂 再接再厉
  B.文身 挖墙角 悬梁刺股 计日成功
  C.凑和 水蒸汽 犄角之势 平心而论
  D.简练 水龙头 一如继往 三缄其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三鹿奶粉事件中,一些不法原奶经营者通过添加三聚氰胺提高食品中的蛋白质测试含量的失信行为,诱发了整个奶粉行业诚信机制的轰然倒塌。
  B.对于刘翔退赛的原因,有些人妄加揣测,大事渲染;其实,我们更应该以一颗平常心事看待这件事情,对刘翔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C.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内灯火阑珊,一片辉煌,人们期盼已久的开幕式即将拉开帷幕。
  D.在3月14日发生的拉萨暴力事件中,“藏独”分子打砸抢烧,滥杀无辜,罪不容诛,正义的力量决不会允许他们逍遥法外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无论是面对百年不遇的大雪灾,还是面对险情不断的汶川大地震,解放军战士、武
  警官兵、公安干警总是奋不顾身,冲锋在前,争分夺秒地拯救被困的同胞,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免遭损失。
  B.在汶川大地震中,有那么一群普通人,他们在那最危急的一刻,用自己的无私无畏向世人展示着他的良知,用鲜血甚至生命呵护着每一个幼小的生命,他们铸就了伟大的师魂!
  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恢宏而壮观,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受到全世界的瞩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D.虽然体操名将丘索维金娜已经33岁了,但她仍然战斗在赛场上,这是因为她不仅挚爱着体育,而且救治儿子的信念在时时激励着她。
  5.下列公益广告语表述得体的一项是   (  )
  A.草坪:踏入想一想 小草在生长
  B.儿童游乐场:安全第一 生命至上
  C.奥运期间的北京街头:坚决反恐反东突反藏独
  D.公园: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  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6.依次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2008年3月17日,北京奥组委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发布了北京奥运会奖牌式样。奖牌创意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由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材质组合而成。    在为期16天的北京奥运会上,“金镶玉”奖牌成为了一大亮点。
  ①整个奖牌尊贵典雅,中国特色浓郁,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形象观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②奖牌丝带由机织而成,工艺精美,朱地云纹,喜庆祥瑞。
  ③奖牌背面镶嵌着龙纹造型的玉璧,玉璧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的会徽。
  ④奖牌的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
  ⑤奖牌正面使用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即展翅站立的胜利发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全景形象。
  ⑥为了使玉璧和奖牌的颜色合理搭配,金牌镶嵌白玉,银牌镶嵌青白玉,铜牌镶嵌青玉。
  A.⑥①⑤③④②  B.①⑥②④⑤③
  C.⑤③⑥④②①  D.①②④⑤③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